“我非常高興能接受中國三峽集團的記者采訪。聽說你們要來,我提前做好了準備。歡迎你們來!”
從哈爾濱香坊區中山路鬧市一側,走進中國工程院院士梁維燕家中,又聽到梁老那聲如洪鐘的自我介紹。這熟悉的聲音,記者曾經在三峽工地聆聽多次。
“白鶴灘工程要上馬了,我非常高興!”一進門,梁老就像一位親切的長者,一把拉住記者,走到客廳靠窗的書柜前,在桌子邊上坐下來。
梁老家中,簡潔而傳統。墻上的掛歷,翻開的7月份那一頁,正好印有梁院士的肖像和介紹。
7月20日,記者赴哈爾濱采訪了我國著名發電工程與設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梁維燕。
百萬機組,始于三峽
作為我國發電工程與設備專家,梁維燕院士的水電人生一直伴隨著我國水電從幾百千瓦機組到幾十萬千瓦機組、再到百萬千瓦機組制造不斷實現突破的偉大進程。
在三峽工程建設中,我國水電重大裝備用7年時間實現了30年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我國70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從無到有,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重大轉變。經過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的建設,機組單機容量又成功提高到80萬千瓦級,我國水電機組的設計制造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馬上又將迎來白鶴灘水電站100萬千瓦機組。
梁維燕院士對中國水電機組制造發展歷史娓娓道來,從新中國制造第一臺800千瓦的下硐水電站立式水輪發電機組,一直講到世界最大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白鶴灘空冷發電機組。中國水電制造業60年發展歷程,在他的講述中一幕幕呈現眼前:
“從1984年三峽工程重新論證選定75米水頭開始,后來參加三峽電站70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制造,再后來參加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水輪發電機組制造,一直到現在白鶴灘100萬千瓦機組制造,我跟三峽結緣已有33年。”梁維燕院士總是給人一種“硬漢”形象,講述至此,情感深處流露出對三峽的迷戀。這位“相信中國人一定能制造世界一流水電機組”的資深院士,談起三峽機組,卻處處充滿深情。
接著話題,梁維燕院士講述了與白鶴灘水輪發電機組研究工作結緣的漫長歷程——
1992年4月,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三峽工程的決議,確定設計水頭75米安裝單機70萬千瓦機組,中央確定左岸電站14臺機組以外方為主,賣方信貸,轉讓技術,合作制造,完全達到外方技術標準,滿足安裝進度要求。右岸電站12臺機組中有8臺和地下電站4臺70萬千瓦機組由國內自主設計制造。
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哈爾濱電機廠開啟“三峽時代”。作為我國水電制造偉大成就的見證者,梁維燕院士是哈電技術總負責人,他的功勞十分卓著。
“在三峽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機組中,哈爾濱電機廠設計制造的6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是在突破國際上認為大于6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應當采用定子水冷的技術,實現世界首創的采用定轉子全空冷技術,受到廣泛歡迎,隨后建設運行的溪洛渡水電站單機77萬千瓦、向家壩水電站單機80萬千瓦機組等都是采用世界首創的定轉子全空冷水輪發電機,運行良好。經過計算與模型實驗,白鶴灘水電站10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采用全空冷技術完全是可行的”梁維燕院士自豪地說,“白鶴灘水電站是世界第二大水電站,但白鶴灘水電站即將安裝的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
提前研究,積累經驗
如何理解和解讀白鶴灘水電站安裝百萬千萬機組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極具挑戰性的?三峽工程建設使中國水電從跟跑者到引領者,又如何看待這一歷史變化?
1988年,梁維燕調入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兼任水力發電設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工作上與三峽工程和中國三峽集團聯系更加緊密了。其后,科技部把白鶴灘百萬千瓦機組列入重大研究課題。圍繞白鶴灘百萬千瓦機組國家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哈電集團與三峽集團合作很好,聯合國內知名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組成7個攻關團隊,將產、學、研、用相結合,在三峽集團大力支持下,課題研究項目進展十分順利,獲得了一大批新理論、新技術、新測試分析方法及發明專利。2007年,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哈電機”)向國家科技部提交了“1000兆瓦水力發電機組研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經國家組織驗收認為,白鶴灘百萬千瓦機組課題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年,受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委托,哈電機還承接了《1000兆瓦級水電機組制造可行性分析》專題研究,并提出《1000兆瓦級水電機組的制造可行性分析專題研究報告》。
在項目執行期間,哈電機得到了三峽集團大力支持,三峽集團根據白鶴灘、烏東德工程實際特點,先后委托哈電機開展了6個關于10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專項技術的研究,使哈電機的研究開發工作更具針對性,更接近工程實際。2008年,哈電機承接了向家壩左岸4臺套80萬千瓦和溪洛渡6臺套77萬千瓦全空冷水輪發電機組研制合同,其中,向家壩機組為當今世界已運行單機容量最大的機組,也是國內首個80萬千瓦等級的機組。哈電機在機組研制期間,采用了“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的多項研究成果,使未來“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研究得到進一步工程驗證。2011年3月,白鶴灘水電機組局部通風及溫升試驗順利完成,驗證了百萬機組采用全空冷方式是完全可行的。專家認為,哈電機已經完全掌握了一套獨有的全空冷技術。
梁維燕院士回顧說:“當時,我們把百萬千瓦水輪機水力設計及穩定性研究,水輪機參數選擇及機組結構優化、新材料、新工藝技術研究等全部放在這個試驗平臺上完成了。之前國際上得出的結論認為,大于6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定子必須是水冷,我們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可以做成空冷的。三峽右岸電站單機70萬千瓦機組、溪洛渡水電站單機78萬千瓦、向家壩水電站單機80萬千瓦機組都是全空冷,這些都是之前白鶴灘水電站課題研究成果的成功應用,這是一個很大突破。三峽右岸電站機組、溪洛渡電站機組、向家壩電站機組現在都運行良好,積累了很多運行經驗,所以白鶴灘電站機組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百萬機組,引領世界
早在十幾年前,梁維燕院士就提出,三峽水電機組是我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范例。三峽機組運行狀況良好,證明我國參與合作制造的70萬千瓦巨型機組達到技術標準。但是國際上制造水電設備的主要知名企業,都在中國建立了水電設備合資企業,未來競爭十分激烈,中國企業只有不斷自主開發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發展。
三峽集團建設百萬千瓦機組,中國引領世界水電發展。“百萬千瓦機組”不僅是充分發揮白鶴灘水電站效益的現實需要,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水電機組及配套裝備的設計制造能力,“百萬千瓦機組”推動重大裝備國產化達到新高度,有利于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
因此,哈電機從10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的安全高效運行角度出發,重點針對巨型機組穩定性、水力開發、電磁、結構、絕緣技術、疲勞破壞和過渡過程、通風冷卻試驗及測試方法等方面進行科研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推動著我國巨型水輪發電機組制造技術不斷走向成熟。“百萬千瓦機組”夯實了中國水電技術的引領地位,對中國水電“走出去”乃至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又有哪些作用?
“通過白鶴灘水電站開發建設,尤其是百萬千瓦機組制造,可以讓全世界制造業看到中國完全有能力制造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梁維燕院士感慨地說。
“在水電裝備制造業方面,‘以國內為主’的概念任何時候都不能變。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國外企業找上門來,要跟哈電合資。哈電明確提出:合作可以,合資不行。哈電堅持走自主發展的路子,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條路子走對了!”他再三叮囑哈電人。
“百萬千瓦機組”是全球水電制造業面臨的一次巨大挑戰,如何才能確保百萬千瓦機組制造質量?梁維燕院士對白鶴灘水電站機組技術充滿信心。
早在2007年,哈電機就完成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向國家科技部提交了“24千伏/26千伏級線棒絕緣材料、結構、制造工藝及裝備”研究成果。通過三峽右岸電站70萬千瓦機組、溪洛渡電站78萬千瓦機組、向家壩電站80萬千瓦機組制造,已經為白鶴灘電站機組制造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梁維燕院士說:“我對白鶴灘水電站百萬千瓦機組制造絕對有信心!唯一的建議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定子絕緣材料的耐熱等級,把使命壽命再延長一些。”
他介紹說,在三峽機組制造過程中,已經成功實現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在轉輪制造方面,從三峽機組開始就有了很大提高,哈電機已經完全掌握了轉輪模型試驗技術,并且在三峽機組轉輪鑄造中使用了精煉不銹鋼材料、數控加工、按設計規定區域運行,在國內外轉輪制造史上首先實現“沒有裂紋”,一系列成熟的技術成果可以應用到白鶴灘電站機組制造中去。
梁維燕院士寄語承擔白鶴灘機組制造任務的企業負責人:“白鶴灘水電站機組制造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加強管理,尤其材料的管理十分復雜。加強企業管理,提高制造產品質量,這是永遠不能放松的話題。產品質量要靠每一位員工去實現,是全員行動,這方面的工作更要加強。”
由于身體原因,梁維燕院士不能親自去白鶴灘工地考察,但他對工程建設念念不忘。他囑咐記者:“我希望白鶴灘工程建設現場有更多的信息能傳遞給我。你們可以從郵箱發給我。”
(本文原載于《中國三峽工程報》于2017年8月3日出版的白鶴灘水電站主體工程全面建設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