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日前,記者就水電開發和水資源保護利用、長江上游水資源統一調度、金沙江下游四座電站建設的意義等話題采訪了王浩院士。
我國水電開發建設任務還重
長江上游水電發展仍有前途
談到中國水電清潔能源開發,王浩院士如數家珍。
王浩院士介紹,從基本國情看,中國是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人口多,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速度很快,中國的工業加工能力差不多占了世界工業加工能力的40%。在這種情況下能源就顯得尤其重要,但是中國能源的構成基本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主要是燒煤,所以排放溫室氣體,造成霧霾,有很多副作用,并且利用化石能源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清潔能源、綠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中國能源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山多、大江大河多,水能資源很充分。由于中國地勢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地分布,喜馬拉雅山在第一級階地上,七大江河的源頭大多都在這個階地上。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蘊含豐富的能源。現在,我國水電裝機已經占到全國總裝機的20%。
按照《長江流域總體規劃》,長江上游已建成大壩21座;按照遠景規劃,長江干支流三峽以上全部建成后將有103座大壩。未來在長江中上游,以三峽工程和金沙江下游四座電站為骨干的水電群,將為中國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三峽工程建成以后,三峽集團又在金沙江下游建成溪洛渡、向家壩兩座水電站,正在建設烏東德、白鶴灘兩座大型骨干水電工程。由此可見,長江中上游水電發展前途未可限量。
王浩院士說,水電作為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減少霧霾、減少碳排放,功勞是十分巨大的。三峽工程把中國減少霧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清潔可持續綠色能源的利用成果充分展示給世人。同時,對解決我國能源短缺現狀也是一個巨大貢獻。從水電清潔能源發展利用現狀來看,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程度已經超過80%,北歐五國已超過90%,可是中國水電開發程度僅50%。所以今后的建設任務還很重。
金沙江下游電站防洪效益大
可以減輕三峽水庫防洪壓力
王浩院士說,長江中下游的洪水災害仍然是我們的心腹之患。
王浩院士說,按照《長江流域防洪規劃》中提出的金沙江梯級開發的防洪目標,金沙江河段梯級水庫相繼開發后,與三峽水庫聯合調度應對長江中下游防洪,要求在荊江河段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基礎上,中下游地區遭遇1954年洪水時能大幅度減少分洪量。因此,金沙江下游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座電站建成以后,四座大型水庫的防洪庫容達到205億立方米,可以進一步減輕三峽水庫的防洪壓力。一是提高本河段沿岸城鎮的防洪標準,二是配合川江防洪,三是分擔長江中下游防洪任務。四座水庫以下蓄滯洪區的防洪壓力可以減少200億立方米,把1954年超標的500億立方米洪水減少200億立方米,其中,白鶴灘水電站的貢獻就達到50億立方米。所以說,白鶴灘工程對防洪有很大好處。
另一方面是供水效益。長江流域人口占全國人的三分之一,GDP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沿江城市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長江流域經濟總量占全國的“半壁江山”。長江多年的徑流量接近一萬億立方米,它是長江兩岸甚至包括北方地區的水源區。長江水資源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整個長江流域4.5億人口,加上南水北調受益地區的1.2億人口,長江成為全國近一半人口的供水水源。
王浩院士表示,像白鶴灘這樣的大庫容水庫建好以后,可以使供水問題得到很大的緩解,對解決兩湖(洞庭湖、鄱陽湖)越冬和湖面縮小、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咸潮上溯的威脅、長江中下游流量超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數等問題,都會有極大的好處。除了防洪、供水、發電效益以外,對長江航運也有極大的幫助。三峽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川江320公里航道質量,萬噸級船隊可以直達重慶。隨著金沙江下游四座電站修建完成,還有希望把長江航道進一步擴展,向長江上游延伸。金沙江下游四座電站都在高山峽谷地區,由于航運還不發達,暫時還沒有建設過壩設施,正在積極考慮籌建。
長江流域水資源聯合調度勢在必行
中國水科院長期研究積累豐富成果
談到長江上游水資源統一調度,王浩院士說,隨著我國水電事業的不斷發展,長江上游干支流上建成的水庫會越來越多,從現在的21座到中期的40座,到遠景的103座,這些大壩水庫分屬不同的業主,各行其是,形成的調度決策有大量的不協調、不相融甚至是效率相互抵消的情況,迫切需要統一調度管理。但調度模式和基本原則是:供水服從于防洪,發電航運服從于供水。防洪由國家防總統一指揮,發電這些興利調度可以在水利部指導下,由三峽集團牽頭開展具體的調度運行。
這個調度運行是多目標調度,具體包括八個方面:
一是生態調度。要保證三峽大壩以下長江中下游的生態基流,調整好江湖關系(兩湖和長江),保護河口不出現過分的咸潮上溯,保持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暢通。同時還要制造大小洪水脈沖,為產漂浮性魚卵的魚類創造好的生殖條件。
二是防洪調度。保護長江沿岸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讓千年一遇的洪水安全流過長江,盡可能減少蓄滯洪區使用幾率。隨著上游水庫的建設,防洪庫容不斷加大,有步驟、按計劃的解決蓄滯洪區的解放問題。
三是供水調度。要方便長江兩岸城市和南水北調工程取水。
四是發電調度。要盡可能按照發電的蓄放水次序來調節各個水庫,越是接近長江中游宜昌等地的水庫,越是要保持相對經常的高水位,抬高全流域的發電水頭,爭取更大的發電量。同時,進行各類補償調節,提高保證出力,加大水電擔當。
五是航運調度。發電會造成水位的起伏,要盡可能滿足航運的要求,確保安全順利通航。
六是處理好水庫調度方式與泥沙淤積形態的關系。既要注意各水庫泥沙淤積的有利形態,又要防止河段的各種崩岸、切灘,保持兩湖和長江的健康關系,防止冬季枯水位時期“兩湖”水面過分縮小。
七是適當發展一些跨流域調水。要注意鄂北山區、江西吉泰盆地、四川盆地、湖南衡邵干旱走廊等長江流域傳統旱區的供水問題,一定要確保跨流域調水的水源。
八是要保護水環境。水環境保護的本質是提高長江的水質等級,要嚴格控制入河污染物總量,改善生態環境。如果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形成了長江兩岸污染物的污染帶,要通過調度來改善水流條件,加大水動力,也可以提高水環境容量,把治污的事情做好。
據王浩院士介紹,早在10年前,圍繞《長江遠景103庫的聯合調度》課題,中國水科院解決了一系列重大難題。包括提高預報的優良率、預見期和預見精度,從陸地雨的預報到空中雨的預報,把原來3天的預報期拓展到7天甚至更長時間,解決了一系列氣候變化、地面人類活動帶來的水文氣象條件非一致性的問題,提高預報精度。
長江清潔能源走廊已經形成
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典范
隨著金沙江下游四座巨型電站建成,長江清潔能源走廊逐步形成,王浩院士對中國三峽集團建設長江清潔能源走廊給予積極評價。
王浩院士說,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滋養了民族的發展和民族的進化。進入21世紀,從全球發展來看,一是能源問題,二是交通問題,三是生態問題。三峽集團帶頭建設開發長江清潔能源走廊,為中國的綠色能源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成為一個世界矚目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典范。
水運成本是公路運輸的二十分之一,是鐵路運輸的十分之一。隨著長江上游水電群不斷建成,形成了長江黃金水道,萬噸級船隊可以順利抵達重慶,未來還有向上延伸的巨大空間。所以,三峽工程的建成,把世界上最頭痛的能源問題、交通問題、節能減排問題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可以說是中國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新鮮經驗。
王浩院士說,對于生態問題,水電群的建設有利有弊。但總體權衡,實現了經濟和生態的雙贏。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生態保護搞好,要著重解決洄游性魚類雙向過壩的難題,解決好長江和“兩湖”關系的調整,解決好洄游性魚類產卵期所需要的大小洪水脈沖問題,解決好枯水季節魚類生態基流問題,同時也要高度注意水電站建設期間棄土棄碴、擾動山體等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相信會把生態問題搞得更為妥善。
王浩院士說,對魚類和生態的影響,隨著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四座電站的建成,也加強了對魚類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期間,要采取綠色施工的辦法,盡可能減少棄碴和對山體的擾動,把環境影響減到最小。水庫建成后,會促進沉水型、靜水型魚類的大量繁殖。對流水性產漂浮性魚卵的魚類,這些水壩可以利用天然洪峰過程,附加調節措施,造成人造洪峰,有利于洄游型魚類產卵。總之,開發建設金沙江下游四座大壩的功勞是十分巨大的。
王浩院士為白鶴灘水電站即興賦詩一首:
橫空出世白鶴灘,生態經濟兩相全。
保護優先促發展,綠色長江展新顏。
(本文原載于《中國三峽工程報》于2017年8月3日出版的白鶴灘水電站主體工程全面建設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