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間聚民心
本網訊(但棣瑤)一座座水電站的開發、建設、運行,與老百姓的生活與發展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其本質就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靠水而作。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善治水的優良傳統,積淀出“水治則邦興,水患則國衰”的治水思想。而一邦之本在于民,本固才能邦寧,于是又孕育出治水者“賦稅之所出,民生之所養,全在水利”的民生情懷。
一去不復返的夏天
鄧冠貴,湖北省公安縣水利和湖泊局工程科退休干部,在“九八”抗洪一線擔任公安縣險情組副組長。
“我還記得8月6日那天,沙市站的水位達到了45。2米,比1954年洪水最高水位還高,全縣32萬人開始準備轉移,工廠停工、商店關門、農田失管……”鄧冠貴回憶道。
對分洪的印象如此深刻,還因鄧冠貴自己就是1954年在分洪區的安全區里出生的,那次他和家人在安全區里待了4個多月才等到洪水退去。“長大后,老人告訴我,1954年的洪水,分洪就分了三次,那一年幾乎顆粒無收,損失慘重。”他說。
2020年汛期,受連續強降雨影響,長江發生了超過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三峽水庫出現5次超過5萬立方米每秒的編號洪水,最大洪峰流量達到7。5萬立方米每秒,創建庫以來新高。長江防汛部門統籌上下游、干支流、江河湖泊防洪需求,協調防洪工程調度運用,科學精準調度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中游水庫群,取得了長江流域防汛抗洪的全面勝利……
“2020年也是大水年,但因為有了三峽工程,我們只布防了3個月,沒潰一堤,沒損一閘。
1998年那次最大洪峰還不如2020年的大,我們當時布防了5個月,大小險情1000多處,我們組三臺上報險情的電話機都不夠用。現在再也沒有那種緊張感了。”鄧冠貴說。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長江流域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4%,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2。5%。長江經濟帶所覆蓋的11個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四級調研員、防洪科科長陳永華說:“三峽工程直接改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形勢,最為險要的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十到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就算是遇到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時,也可在分蓄洪區的配合運用下保證荊江河段安全行洪,避免南北兩岸干堤潰決而發生毀滅性災害。”
自2003年試驗性蓄水至2022年,三峽工程累計攔蓄洪水66次,超過2088億立方米。2010年、2012年和2020年入庫最大洪峰均超過7萬立方米每秒,經過三峽工程攔蓄,削減洪峰約40%,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防洪壓力。
今天,坐落在武漢市漢江與長江交匯處的龍王廟,已從昔日的防汛風險點變成了百姓夏日消暑的濱江公園。荊州人的夏天不再被生死攸關的防汛工作填滿,而是多了一絲消夏的悠閑。公安縣分洪區里的百姓如今再也不用在每一個夏天里提心吊膽地隨時準備舍棄家園……
搬出來的新生活
1993年6月,國務院印發《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確定了三峽工程開發性移民工作方針。三峽百萬移民正式拉開序幕。開發性移民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重工程輕移民、重補償輕開發的傾向。在安置好移民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整個庫區經濟。30年過去,三峽庫區日新月異。移民生產生活狀況顯著改善,庫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曾經的貧困縣不僅全部脫貧還實現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秭歸、奉節的臍橙成了全國知名品牌,巫山、興山的旅游聞名遐邇,萬州的綠色照明、智能裝備蓬勃發展,涪陵的清潔能源和新材料規模壯大……而這背后是千萬移民家庭的安居樂業、和美生活。
“水電開發移民搬遷實質上是區域經濟系統重構、各類資源重新組合、生態環境恢復重建等的發展變化過程。”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兩座水電站建設時期,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曾這樣說道。
金沙江下游兩岸的百姓生活,也伴隨著水電站的建設迎來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
云南省綏江縣人民醫院里,李春高和外地來的專家一起完成了一臺骨科四級手術,是手術等級里最高的一種。患者家屬表示,如果是在搬遷以前,這種情況他們就得去昆明或者成都動手術,費用會增加很多。“以前,這樣的病人都是要轉院的,現在隨著醫院搬遷以后的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我們也慢慢能做了。”李春高說。
和綏江隔江相望的四川省屏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向家壩水電移民重點縣。屏山老縣城坐落在金沙江邊的坡地上,山地為主,交通閉塞。2012年,屏山縣城完成整體搬遷,新縣城有了更加開闊的發展空間。
巨大的廠房里,機器人可以自動接好斷線,零星的幾個工人在操作或巡查設備,剩下的便只有紡織機器的轟鳴聲。這里,是全國最大渦流紡織企業天之華在屏山縣所設的工廠。
屏山縣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楊育說:“屏山縣的紡織產業發展得益于水電移民搬遷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整體規劃搬遷后,工業發展承載空間有了保障,加上向家壩電站修建給屏山縣的留存電,讓屏山縣在招商引資中更具有競爭力。”
天之華工廠所在的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區先后引入紡織龍頭企業31家,簽約總投資接近300億元,提供的就業機會能惠及貧困人口1000余人、移民人口2000余人。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也是在這一年,三峽集團烏東德水電站核準開工,第二年白鶴灘水電站核準開工。
伴隨著烏東德水電站的建設施工,洪門渡大橋、皎平渡大橋和龍街渡大橋也相繼建成,成為庫區連接滇川兩省的三條交通動脈,促進了滇川兩地人員、物資的交流。
云南省祿勸縣交通局副局長朱自貴說:“一年就有超過70萬噸礦產通過皎平渡大橋,然后進入到攀枝花和祿豐的冶煉廠。”會理市水利局副局長彭華金說:“我們會理70%的石榴通過皎平渡、洪門渡大橋運往昆明,并遠銷國內外。”
家住巧家縣大寨鎮安瀾社區的周澤發是白鶴灘水電站壩區移民,他們家制作的米花糖用料純正、做工考究,供不應求。
“以前交通不方便,原材料都要肩挑背馱,一直擴大不了生產規模。”周澤發說,“搬遷后交通方便了,網購渠道也多了,米花糖年產可以有20多噸,全年營收大約50萬元左右。”由于都是手工活,周澤發也請一些幫工,為左鄰右舍就業增收創造了條件。
2013開始,三峽集團在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征地影響的四川、云南兩省4市(州)6縣(區)復建、新建等級公路、庫周道路累計59條,居民點對外道路29條,總長度超400公里;此外,復建渡口碼頭36座,使得庫區及周邊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長江水暖船先知
除了大江兩岸山里百姓的日子好過了,還有一批人是靠著這一江水謀生的,不管是運貨還是載客,這一江水就是生命線,他們的日子也隨著水電工程的興建發生了變化。
民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的船長陳利在提到三峽工程修建以前的川江行船經歷時依然后怕:“那時過巫山、奉節要經過許多險灘,觸礁沉船風險很大,尤其到了洪水期更難走,每到那時站在船上,腿都會不自覺地發抖。”
“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后,川江主要險灘被淹沒,大部分單行控制河段取消了,水流條件也得到明顯改善,大大保障了航運人員和乘客的生命財產的安全。”陳利說。
作為長江航運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峽水庫蓄水以后,有效提高了長江航運重慶至宜昌段的運輸能力,降低了船舶單位能耗,宜渝航線單位運輸成本下降37%左右,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交通運輸的效率和安全狀況雙雙得到顯著改善,川江也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推動了西南腹地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交流,為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4月,重慶又一艘萬噸級游輪“世紀綠洲”號投入長江三峽游的運營,執行重慶至宜昌航線。長江三峽旅游持續升溫,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和活力。正如萬里長江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當今人們對于一個和諧、綠色且可持續的現代化社會有著始終如一的追求。一座座水電站的開發、建設、運行,與老百姓的生活與發展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其本質就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
編輯:楊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