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毅
海報設計:熊鑫
夕陽西下,余輝映照著三峽大壩,一艘貨船搭乘三峽升船機徐徐降落,從升船機下閘首開出,沿著引航道順流而去。看著眼前的景象,三峽集團流域管理中心樞紐管理部主任曹毅感慨道:“三峽升船機是三峽工程的收官之作,把它建造好是一個挑戰。對我們團隊而言,運行好三峽船閘和三峽升船機這樣世界級的大型通航建筑物,同樣是一個挑戰。”
1992年,曹毅大學畢業,參加過許多通航建筑物建設。“隔河巖兩級升船機、高壩洲升船機、漢江王甫洲船閘、三峽臨時船閘、三峽永久船閘、三峽升船機、云南景洪水力式升船機、向家壩升船機等通航建筑物,我都參與了建設。”曹毅說。
2012年,三峽船閘首次計劃性停航檢修,因曹毅對通航建筑物的結構、技術及運行特征比較熟悉,經專家人才引進,他調入三峽集團流域管理中心工作。
萬事開頭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多線多級連續內河船閘,三峽船閘的第一次檢修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雖然我參與建設,比較熟悉船閘,但建設施工和檢修施工還是有區別。”曹毅說。
第一個困難就是人字門頂升,三峽船閘的人字門被稱為“天下第一門”,一扇門寬20米、高38米、厚3米、重900噸,利用左右兩扇人字門的開合,船舶得以順利過閘。船閘檢修期間,要先把閘室的水排干,再把人字門頂起來,以對門下的底樞、頂樞、密封條等部件進行檢修。在人字門底部四個角各支撐一個液壓千斤頂,同時升高,門可被頂起。其難度在于,頂起人字門的高度很高,且四個千斤頂要保持絕對的平穩和同步,誤差在40毫米之間,否則門就會傾斜、甚至倒塌。
2012年和2013年,曹毅所在團隊分別完成了三峽南線船閘和北線船閘的檢修工作。有了一定的檢修經驗以后,曹毅開始思考怎樣實現更安全更高效的船閘檢修,組織團隊探討優化檢修方案。大家展開充分討論,與設計生產廠家共同研究,創新研制出三峽船閘人字門同步頂升系統。該系統用電腦控制四個千斤頂的高程和誤差,使得人字門頂升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明顯節省,有效提高了檢修效率。同時,在液壓千斤頂內設置機械保頂,大大提升了人字門頂升的安全性。
此外,“曹毅創新工作室”16人團隊還創造了多空間快速移動式載人升降車等一系列新工裝、新工藝,大幅提高停航檢修效率;主持完成三峽船閘一二閘首人字門大型陶瓷活塞桿啟閉機臥缸的國產化,大大降低了采購成本;主持完成三峽船閘人字門頂底樞密封件國產化,提高了密封件的使用壽命,供貨周期縮短為10天,材料價格降至進口密封件價格的五分之一;編制多項升船機運行管理制度及國內首部齒輪齒條爬升式垂直升船機運行管理手冊,有效提升了通航建筑物的規范化管理水平。
2016年9月,三峽升船機建造完成,曹毅團隊開始承擔升船機的常態化運營檢修。“那又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此前國內大部分升船機都是使用卷揚機的,而三峽升船機是國內第一個齒輪齒條結構的升船機,也是世界最大的升船機。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只能靠自己在摸索中前行。”曹毅說道。
“運行中總會有想到想不到的問題出現,每次及時修好故障后,我們都會做好總結工作,現在我們從提升升船機性能、做好備件準備、加設應急設備三方面加強管理,做到未雨綢繆,升船機運行工作越來越順手了。”曹毅說。
而今,曹毅團隊實施“大修小修化、小修日常化、化整為零”的檢修模式,統籌開展三峽樞紐通航建筑物日常檢修、專項修理和計劃性停航檢修,安全、優質、高效完成了7次三峽船閘計劃性停航檢修(2012年至今)、2次三峽升船機計劃性停航檢修(2016年至今),保障了三峽樞紐通航建筑物長期安全穩定運行。三峽船閘年均通航率達94.25%,高于初步設計指標(84.13%)。截至目前,三峽船閘已連續10年過閘貨運量破1億噸,累計過閘貨運量近18億噸;三峽升船機安全通航6年,累計通過旅客50余萬人次,過閘貨運量突破1000萬噸。
回想自己在水利水電事業一線三十多年的工作歷程,曹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做這些工作很有意義”。他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好的,背后是整個團隊的付出。把日常工作做好,守護好這條‘黃金水道’,保證它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編輯:陳曉英 楊思恒